
一文读懂{卧龙平台}的核心要点。为深入贯彻全市科技大会精神,加快全市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鲁东大学科技创新的优势,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鲁东大学服务烟台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工作对接,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努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落实“科技兴烟”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赶超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鲁东大学是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9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成立近五十年来,学校依托烟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实现了由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历史性跨越,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与学科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将继续以服务烟台为己任,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突出知识创新与管理创新,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行业,搭建“校地结合、多方联动、社会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利共赢平台,使鲁东大学成为全市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先进文化孕育与传播的重要基地。
根据《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依托现有的省校级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研究所(室),重点建设以下科技服务平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
(一)建设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平台,促进全市植物技术产业进步。依托农村应用技术研究所,主要开展植物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新式生物反应器设计、培养条件筛选和优化、经济植物的快繁和脱毒、细胞代谢产物的积累机理、细胞悬浮培养条件下次生代谢物质产量的提高方法等课题研究。利用生物反应器开展植物细胞工程育苗、育种研究,生产人工种子,开展经济植物良种驯化与引进,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建设发酵工程技术平台,促进全市食品加工产业发展。依托发酵工程应用研究中心,重点加强生产用菌种生产工艺、设计、涵盖生物工程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菌种的培育与研究、传统的发酵和酿造工业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提升、新型发酵制品的研究开发、发酵工程新型单元操作技术的推广、保健食品的研究与开发。积极推广酸奶制造、特种葡萄酒酿造、新型酶制剂生产、酶法生产功能性低聚糖、微生态制剂、冬虫夏草深加工及应用、啤酒用酶、传统酿造业下脚料的综合利用、生物技术应用于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食品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技术,提升全市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
(三)建设食药用真菌技术平台,推动全市食药用真菌产业发展。依托山东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食用菌分团,加强与山东九发集团、山东奥登食用菌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开发,重点抓好食药用真菌的资源保护和开发、食药用大型真菌菌种的保藏、鉴定和推广,建立食药用大型真菌的栽培试验示范性基地,带动全市菇蕈产业的发展。
(四)建设生物制品检验和检测技术平台,促进全市食品、药品和保健品检测技术快速发展。依托生命科学学院,重点加强传统食品理化和卫生指标的分析检测、新检验方法研究,保健食品中的功能因子和生理活性物质的定性、定量检测,有关生物制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安全检测与评价,生物制品(含生物技术药物)的非临床毒理检测、安全性评价和安全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指南以及毒理机制、实验动物模型等研究,提高评估和预防发生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促进全市食品、药品和保健品检测技术快速发展。
(五)建设海洋生物技术及水产养殖技术平台,推动全市海洋经济发展。依托应用生物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和高水平的研究团队,重点进行海洋动物育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海洋双壳类动物人工增养殖、水产养殖免疫与病害的预警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增强水产动物免疫与抗疫能力,提高海水养殖动物的产品质量,为全市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开发服务。
(六)建设电子信息技术平台,促进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省财政重点扶持建设的国产软硬件集成应用实验室和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充分发挥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人才优势,加强城市电子政务、芯片开发、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开发、中文信息处理软件及企业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尽快形成一批成熟的技术成果,为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建设提供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推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七)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平台,促进全市自动化产业发展。依托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充分利用各类科研课题,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产的技术改进与攻关;与企业联合研发电气类或控制类的新型产品,推动全市电气产品的更新与换代。
(八)建设高性能计算平台,促进全市在纳米材料、生物大分子、药物辅助设计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依托原子与分子物理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曙光4000A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等高精仪器设备,重点在分子团簇、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生物大分子活性、化学反应机理、药物设计模拟等方面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协作攻关,服务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九)建设新材料研制与开发技术平台,促进全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依托省财政重点扶持建设的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和特种纤维研究所,在特种纤维、纳米材料、聚氨酯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新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开发与服务,加强与万华合成革、氨纶集团等大型企业的研发合作,为全市新材料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和技术咨询,推动全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十)建设交通运输技术平台,促进全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所、汽车检测汽车电子技术实验室和汽车技术实习中心,积极与大成、天航、集大等汽车销售、维修公司及市交通部门开展技术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和实习基地,重点搞好汽车维修、汽车销售、汽车检测、新材料技术、交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为全市交通运输业发展服务。
(十一)建设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平台,促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依托机械工程研究所、机械基础实验室、金工实习基地等,加强与东岳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加工企业的联合开发与研究,采取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成果转让、业务咨询等方式,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十二)建设路桥与岩土地下工程技术平台,促进全市交通土建行业的发展。依托土木工程学科和交通土建工程的特色和优势,利用土木工程实验中心拥有的岩土工程、测量与测绘、道路与桥梁工程等方面的先进仪器设备,积极开展公路、桥梁、市政道路、岩土与地下工程可行性研究以及勘察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加强路桥与岩土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为全市交通土建事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十三)建设海岸开发与环境监测保护技术平台,服务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依托地理与资源管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对烟台市及周边市县的海岸带开发进行环境监测,提出海岸带规划与保护措施。对海岸带上的大型建设工程的海岸动力环境、沉积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地质灾害环境实施动态监测,加强海岸动力地貌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如地震)进行第四纪地质研究,重点是新构造活动和探测技术研究;对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海岸、滩涂和湿地进行监测,提供改造和保护技术。
(十四)建设旅游开发与规划设计平台,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依托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整合文学、历史、经贸、管理、地理等专业的人才力量,重点加强对旅游资源的调整、挖掘与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旅游项目的策划、旅游产品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为全市有目的地持续开发旅游资源,为旅游企业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提供服务。
(十五)建设大学科技园和青年科技创业大道,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我校毗邻张裕工业园、东方电子高科技软件园、机场路汽车一条街、青年南路、红旗中路、红旗西路的区位优势,与愿意与我校合作的地方政府和单位,共同建设大学科技园和青年科技创业大道,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发挥“科技孵化器”作用,促进理工类科技成果在当地转化与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
发挥学校覆盖文、理、工、经、法、管等9大学科门类、24个一级学科的综合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搭建研究平台,加强战略研究,做出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
(一)决策咨询服务。依托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和亚太经济研究所,跟踪研究烟台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发展方向和重点,针对山东半岛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环黄海(东北亚)经济圈、亚太经济圈和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态势,适时提报烟台经济发展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分析报告以及对策措施和建议,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依托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地对影响全市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城市化、临港产业发展、物流业发展、资源开发与规划、城镇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研究,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资源开发与保护、制造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战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二)心理咨询服务。依托山东省心理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和心理测评实验室,依靠心理学专家,充分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测评工具、测评软件,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业成绩提高、青春期教育、家庭教育、智力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绩效测评、职业兴趣测评、人格与智力测量等方面的心理咨询研究,并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广泛的心理咨询专业服务,对不同群体、不同心理障碍病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为促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依托现有的34个硕士学位点和53个本科专业,适应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人才培训平台,培养、造就大批适应市场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全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做出更大贡献。
(一)大力进行学科调整与专业再造。根据全市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四个支柱产业”、“三个潜力产业”、“六个产品集群”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改造传统学科与专业,调整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及类型结构,增设车辆工程、交通工程、物流工程、对外汉语、市场营销等专业,增加机械类、汽车交通类专业的招生计划,努力培养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交通运输等领域急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二)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市教育局、各大企事业单位共建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探索师范专业学生到中学顶岗实习、支教实习等新的实习方式和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实习模式,确保所培养人才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
(三)积极培养特殊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满足学生多种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积极与烟台市各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高水平的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就业能力培训,努力培养各类特殊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四)加大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对外资企业尤其是韩资、日资企业的服务,依托英语、韩语、日语等外国语专业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语言培训、文化知识培训和技术服务,培养外语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推动全市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对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平台,为提升烟台市的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五)大力开展在职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拥有34个硕士学位点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权的有利条件,积极为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高层次学历、学位教育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为全市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强化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面向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经济、管理、文秘、法律、外语、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的成人在职教育、脱产教育,开设公务员培训、外语培训、干部教育培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证书培训等培训项目,为全市培养、培训各类人才。尤其要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优势,积极与市教育局等部门开展合作,为全市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学历提高和终身教育搭建平台,将我校办成全市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
充分发挥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整合相关方面的研究力量,加大文化研究力度,对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同时,大力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共享各类文体资源,为全市文化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参与“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建设,依托胶东文化研究中心,充分挖掘烟台历史、民俗、宗教等地方文化的开发价值与潜力,探讨各类文化在促进旅游、经贸发展中的作用,为打造高层次的烟台文化品牌及旅游产业链,展现烟台地方文化魅力,吸引国内外的关注与投资,提升烟台国际、国内知名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影响做出贡献。
(二)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整合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民俗、美术、音乐、旅游管理等学科的研究力量,配置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重点加强烟台市文化产业战略发展内容、体系、模式等重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提出并承担一系列对烟台文化强市建设有重大意义的文化工程和文化研究项目,加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力度,推动全市广告业、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的发展。
(三)建设一批面向社会的大型文体设施。积极争取市里支持,结合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大南山景区的建设,利用校园周边荒山建设植物园、青年体育公园,并建设胶东文化博物馆、艺术馆、地学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等文化体育场馆,为市民及外地游客提供一个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观光、休闲和健身场所。
(四)逐步向社会开放实验室和文体场馆。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逐步向全市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开放原子与分子物理、应用生物技术、国产软硬件集成应用、高分子材料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及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提供科学研究或开展合作研究的必要条件;向全市青少年学生和广大市民开放图书馆、地学博物馆、生物标本展馆、植物园、青年体育公园、艺术馆、体育馆、游泳馆等文化体育场馆,并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广大市民的业余生活。
(五)积极开展各种文化宣传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和学术骨干,利用大众传媒等途径或深入社区,面向市民定期举办系列文化讲坛、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提升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团委的统一指导下,通过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广泛发动在校大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志愿者行动、法律援助服务行动、心理咨询服务活动、文艺进社区志愿者行动、爱心服务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
(六)进一步提高附属学校办学水平。依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改善附属学校的办学条件,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全市基础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做好外籍中小学生的招收、教育和管理工作,力争成为全市招收外籍学生的窗口单位。
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落实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制定各项激励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鲁东大学服务烟台行动计划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服务烟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同时,对行动计划细化分解,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个人,分兵把口,分头落实,确保行动计划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健全制度,联合行动。要倡导建立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各方对鲁东大学服务烟台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搞好行动计划的组织与实施,努力推进鲁东大学服务烟台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持久化。
(三)制定政策,奖优罚劣。鼓励各学院优先申报、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方向,并在专业建设资金分配上予以倾斜。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课题。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纳入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优先评聘贡献突出的教学科研人员。定期对各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四)争取支持,寻求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市委、市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支持和帮助。通过各种途径,密切联系科研院所和厂矿企业,努力寻求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扩大服务烟台行动计划的成果,共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